当前位置:首页 - 非遗保护 - 正文
非遗保护
伯子牙的传说
发布时间:2019/6/5 16:32:43    
 

湖北省石首市位于鄂中南陲,地跨“九曲回肠”的荆江中段两岸,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。在西晋太康五年始建县建制,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,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调关镇位于湖北石首市东南部的湘、鄂交界处,处于长江荆江段,石首调关镇,原名调弦,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,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,始名调弦河。清朝乾隆年间编《石首县志》载:俞伯牙从楚都东下,停舟鼓琴于此,弦渐而调之,因以得名。

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,故又称调弦口。咸丰乙卯年(公元1855年),官府在此设巡检司,置水路关卡,故名调关。这一带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伯牙在此调弦遇知音的故事,调关古时有一座调弦亭,建于宋朝,毁于民国,至今境内仍有马鞍山、流水口、伯牙口、七贤村等地名、遗址。

明代石首大学士张维留有七绝《调弦亭》,明代石首籍诗人李永忠留下了诗词《过调弦》,后有明清诗人张汉、李宗瀚、王承禹、卫嘉、刘鸿庆等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与调弦口有关的诗词。

1998年10月,与调关紧邻的桃花山镇(马鞍山地区)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——镈钟,此物为楚国宫廷乐器。春秋时期楚人尚钟,钟姓之人多为乐尹,钟姓在此是大姓,百姓多好拨弄器乐。现遗留多个伯牙与子期相关传说和遗址。

调弦口的伯牙子期的传说具有传统的民俗特征、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,传统的虚拟化艺术特征。

在几千年口口相传的伯牙子期故事中,人们综合了传统音乐,用传统的曲艺、戏曲以及说唱形式,保留了伯牙对友谊的忠实、子期对音乐的灵性、对精神自由向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。

调弦口的伯牙子期的传说,从古至今一直盛行,是因为具有;1、历史学价值和传承学价值。2、民俗学价值。3、民间文学价值;4、有典型的精神至上价值。5、艺术观赏价值。

2013年,调弦口的伯牙子期的传说石首市政府、市文化局将其纳入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”重点予以扶持,将保护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。石首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成立了伯牙子期的传说小组,使伯牙子期的传说初步得到有序的传承。


 
主办:石首市博物馆
鄂ICP备15020208号-2  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16-2018 www.gsmlbw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公安备案号:42108102000061